3月30日下午,由校区图书馆、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主办,天文协会、阅微读书会承办的"星空之下·点亮未来"天文科普展活动在图书馆沉浸式阅读体验空间成功举办。在空间科学研究院柴圣昌老师和图书馆张进老师指导下,通过天文知识科普、“地球一小时”绿色公益宣传、主题书目推介、天文知识互动问答等活动,将图书馆沉浸式数智空间与学院学科优势有机融合,给来自各学院七十余名天文爱好者带来了独特的体验。

科技赋能空间:打造身临其境的星空放映厅
作为活动亮点载体,图书馆沉浸式阅读体验空间通过数字技术构建动态星空场景,用画面展示、文字注解和立体音效呈现星系、星云等影像镜头,充分满足了现场参与人员对于浩瀚星空的无限想象。沉浸式场景的科普宣讲突破了传统天文教学的形式,天文知识在充满探索、趣味性和代入感的沉浸体验中给每位参与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多维协同育人:构建学科服务新范式
此次活动开创了图书馆与院系专业团队深度合作新模式。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不仅提供权威学术支持,更将天体和宇宙空间等相关知识,通过数据和影像演示等手段直观展示给现场师生。图书馆发挥资源优势,结合现场经典书目导读和阅读心得分享,专题推介馆藏天文科普读物,将兴趣与阅读紧密结合,进一步深化了科学知识的传播效应。
空间价值延展:培育创新人才的新平台
活动一改以往的知识呈现形态,重塑了参与者的认知方式与接受惯习。柴圣昌老师结合场景演示,深入浅出地介绍和解析了光污染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数据及相关知识,并进行了天文知识的互动问答,使每位参与者在沉浸体验中感受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和价值。活动的顺利开展,为图书馆持续助力学科交叉融合、场景化教育教学、文化涵育等工作,奠定良好的实践基础。
作为天文科普专题系列的首次活动,图书馆沉浸空间天文科普展活动的成功举办,传播了天文学知识,宣传了保护地球的绿色公益理念,推介了天文主题经典通识书目,进一步更新和充实了图书馆沉浸空间展播的优质资源。活动强化了图书馆文化活动“社团+”的协同育人路径,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,收到了良好的宣传和体验效果,是校区图书馆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服务中的一次重要探索,利用沉浸式空间赋能文化育人,标志着图书馆空间服务能力的全新升级。
图/文:张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