线上艺术展
     
如意如意,随我心意——中国古代如意文化艺术展

       如意,一件承载千年文化与美好祝愿的器物,从最初的搔痒工具演变为象征吉祥的艺术珍品,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风俗、工艺审美与精神信仰的变迁。本次展览以“如意”为主线,通过“如意的起源与演变——从实用工具到吉祥符号”“如意的工艺之美——材质、造型与技艺”“如意的文化意涵——宫廷礼俗与民间信仰”三个单元、34件珍贵文物与画作,带领观众穿越时空,感受如意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。展览精选故宫博物院、上海博物馆、广东省博物馆等馆藏珍品,辅以生动的历史故事,旨在为大众呈现一场兼具趣味与深度的文化之旅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清风正气——廉洁文化主题艺术展

       清风徐来,廉韵悠长。在中华大地这片孕育了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上,廉洁文化如同涓涓细流,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,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修身立德、廉洁奉公。宋元时期,中国花鸟画家喜以竹、梅为题材,配之以松,人称“岁寒三友”。至清代《芥子园图谱》专列兰、竹、梅、菊四谱刊行于世,四君子之说进入中国人的审美视界,成为影响中国人几千年人格塑造的源头和精神寄托。

       本次展览以“清风正气”为主题,选取历代书画作品中象征廉洁文化的植物,梅、兰、竹、菊、荷、松、柏,展现其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,营造崇廉尚洁、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。展览共分为三个单元,“丹青绘廉”“笔底清风”“正直坚韧”带您领略不同历史时期廉政文化的艺术表达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 

春山行——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春日游踪 

       国山水画中的春天,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邀约。自魏晋名士于会稽山阴的曲水流觞,到宋代文人构筑“可游可居”的理想之境,春日山行始终是文人寄托情怀、对话自然的独特方式。本次展览以“春山行”为题,汇集宋元至明清四十件珍稀画作,分“溪山初醒”、“踏青寻芳”、“林泉雅契”、“暮云归岫”四幕徐徐展开。不同于西方风景画对自然的客观再现,中国画家笔下的春山是“心象”与“物象”的交融——郭熙所言“春山澹冶而如笑”,恰道破其中真谛:山峦在墨色中苏醒,草木随笔锋舒展,每一寸留白皆是诗意的呼吸。  

       展览试图以视觉语言重构古代文人的春日行旅:从冰雪初融的料峭,到踏青游宴的喧闹;从林泉独处的幽寂,至暮色归途的苍茫。观众将随画中人的竹杖芒鞋,循着王维“山路元无雨,空翠湿人衣”的湿润气息,穿越时空的褶皱,触摸那些被墨色凝固的春日瞬间。这些画卷不仅是自然的摹写,更是士人精神的镜像——在山水的褶皱里,藏着他们对生命节律的感知、对永恒之美的凝望,以及对“天人合一”境界的永恒追寻。

 

恰春来——书画中的自然与生机

       以《春意盎然》为主题,从山水画中的层峦叠翠、烟波浩渺,到风俗画卷里踏青斗草、纸鸢逐云的生动场景,再至花鸟丹青中雨润新蕊、莺啼枝头的微观意趣,构建起一幅多维的春日长卷。
       
       这场艺术的视觉巡礼不仅展现春日的视觉符号,更试图解构古人寄情山水的才思隽永,或是那藏在春日仪式里的岁时信仰,以及凝在梅兰竹菊笔触间的精神图腾。它们,在一一诉说着春天的秘密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
灼灼春色——古时历代赏花文化展
   
       赏花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初期。1937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一块刻有盆栽植物花纹的陶片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在咸阳营建“上林苑”,从全国引入不少植物。到了汉代,出现我国早期花卉栽培技术。魏晋南北朝时,人们对花卉的认识开始从实用主义为主转为以观赏为主。赏花世界的大门就此慢慢开启,且赏花成为了古代文人生活中的一件雅事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江山千里望无垠——中国历代青绿山水画展

       “江山千里望无垠,元气淋漓运以神。”

       政和三年(1113年)前,一位十七、八岁的天才少年王希孟,经皇帝宋徽宗的传授指点,不逾半年便创作了一幅经典之作,它就是《千里江山图》,是王希孟唯一一件传世的作品。时至今日,仍被视作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之作。此作以细腻的笔法,描绘中国的锦绣山河,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。而900多年后,张大千《仿王希孟〈千里江山图〉》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书画专场以4000万港元起拍,最终以3.70495亿港元成交,创下该艺术家作品国内外拍卖的历史新高。这是一场跨越古今的艺术对话,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青绿山水的无限魅力。
 
       长期以来,学界对文人的水墨山水研究较多,而缺少对青绿山水的关注,这与其在画史的地位不符,故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从西魏至近现代的壁画以及青绿山水画,分为金碧辉映、文人雅趣、汲古开新三大模块,与您共赏青绿山水之美,以期将中国人的山水哲学留在每个观展人的心中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重生——西方古代蛇文化艺术展

       在伊甸园的迷雾中,蛇尾滑过善恶的边界,它既是衔着禁果的诱惑者,也是衔尾自噬的永恒图腾;既是医神杖上缠绕的治愈之灵,也是美杜莎发间嘶鸣的石化之咒。男性与之对比是雄壮与英雄主义,女性与之结合是阴柔与暗藏邪恶。本次展览以蛇形为轨迹,从古埃及到后印象主义,摘取其间带有蛇的艺术作品,来探寻蛇在西方文化中的寓意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广莫风至——书画中的凛冬意象

       中国的文学与艺术具有复杂的象征结构,“寒”既是一种具体的气候特征,亦是一种文人气节的象征,在中国山水画中,荒寒之景有着丰富的文化思想内涵。它不仅描绘了凛冽萧瑟的自然景致,更是古代中国士人于庙堂之外在野心境的具象表现。“寒林图”是画家笔筑的孤高之域,“雪山图”是高洁知音的私话场所。“广莫风至”席卷天地,极寒之境自有其物,积蓄着与严寒抗争的力量以盼春归,冬日的物象成为了清逸高旷的寒士品格的象征物。本次展览选取自唐至清的系列绘画,以“萧瑟寒林”、“风雪夜归”、“凌寒斗雪”三个模块,展示书画中凛冬的景致、故事和物象,在雪夜寒山阅观文人心迹。